Category Archives: Stockholm

2015 Nordic Neat

瑞典文中有一用語叫Ordning och reda,字面上解作「整整齊齊」的意思。化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當然是好習慣,尤其身處連玻璃樽、鐵罐、紙盒都設計精美的國度,很難不把「整整齊齊」的好習慣發展成「收拾及分類控」。

說IKEA教曉瑞典人分類加陳列的把戲和竅門實不為過。北國人家居最重點在廚房,面積都能放置一張餐桌,每天的家居飲食和活動中心都在此間盡行。瑞典人把廚房大小細軟分門別類,有系統地置於不同物料於與型態的器皿中,再按廚房裝置及家居格調安放在最有利位置,視覺上要美觀,實際用途要方便。

自然還湧起其他大小品牌,Granit是瑞典無印黑白灰棕版本,要在店裡找件粉色根本沒可能。一個銀蓋玻璃瓶、一隻原木咖啡匙、一隻無瑕白瓷杯、一塊黑版、一枝白粉筆、一個灰色厚紙皮盒、一個粽色再生紙皮衣架。統統設計一流,製作質優,要建立最酷的北歐家居整整齊齊的統一簡樸就在指掌間。我定時便入店內瀏覽,每每面對放滿架精美瓶罐盒,都有衝動要重新整理家物。一定是選擇太多太集中,每回想在超過三十個同款三色十幾個尺碼的紙盒中揀出線者,都是一件頭痛事。弄了好一會,往往都空手而回。

室內設計在北國份外好玩,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因為家居面積一般都比香港大得多。地方多了,櫃也可以多放一個,窗簾也可按四季轉更而換新,沙發前的咖啡桌亦有空間放放花瓶燭台小擺設。如是這般,室內設計的潮流季季新鮮如時裝,衍生的家居店、網站、雜誌、書籍、電視節目、名人專家等等多不勝數。

就好像斯德哥爾摩每年春秋兩季舉行的Formex展覽,既是來年北歐室內設計潮流的預告大片,更是最大規模的業界聚會。今年春季大展剛完滿舉行,主題為Nordic Neat,跟一貫北歐格調同一路線,簡單與功能並重,是為仔細思量過的乾淨整齊。物料選材講求真實,最好沒添加。顏色盤自然貼近北歐的大自然與獨有的光譜。驟眼看,主題彷彿沒有大驚喜,年復年的似曾相識,然而想深一層,調子雷同方能貫徹風格。大概七彩大花的熱情風永遠都不會成功佔領瑞典人的家,瑞典人的本性或icon原是一派冷靜,真相是氣候地理造就一國民族的生活態度罷。

snurra_gra_660x374
Photo: formex.se

北國天空的藍色將成2015年室內設計的主調,從初春清晨的灰藍天、都盛夏無雲的蔚藍以致冬夜無人深邃之藍,會蜂擁到一切家居設計的細節上。然後會有微許粉色繼續點綴其中,可喜的是熱了好幾季的粉紅色將會退場,讓位給橙色調子,令北歐人記起最需要的維他命C。黃銅、青銅亦一樣,保持其提升室內色調的作用,繼續顯現於枱燈、洋燭盤及各樣小擺設上。

物料取自天然,羊毛與麻質,還有石和陶瓷的運用,將森林的平和氣氛搬進室內。軟和硬的物料對比,纖巧跟爽朗外型的同場加映,含蓄地在北歐室內設計中此起彼落,卻又和諧並存,是一切細節的心思配合。加入點點有機原素,便添起人氣來,消滅了如示範單位般的冷漠感覺。

/ 刊登於東方日報免費刊物FLASHoN 2015年二月號內專欄The Scandinavian。

Advertisement

魔力

20150216-083553.jpg

0207 幾乎每年二月都會東行往首都。今年有雪但不寒,著意帶方芳悠悠去巿立圖書館,先路過小坡上的公園,遠遠就讓雪𥚃一雙共舞的銅像吸引了。

20150216-083729.jpg

斯德歌爾摩市立中央圖書館,三層圓圓滿滿書林散發的跟氣勢無關,而是無邊的想像、文字的魔力。

20150216-083855.jpg

瑞典建築師Gunnar Apslund 之作,1932年正式落成啟用。如果你有機會去斯德歌爾摩,值得入去看看。地鐵有到,好近中心添!

20150216-083320.jpg

附屬大樓的國際圖書館三樓,中文書櫃繁簡並重,還喜見兩冊黃碧雲。

閒時便泡咖啡館

北國日常生活的活動不少都被氣候限制,秋冬季半年在室內鑽,商場便人多。春秋季節天空一片蔚藍的話,久待陽光的瑞典人都紛紛走到室外。

我家的蘋果大樹剛開花,淺粉紅小花朵開滿天,象徵初夏正式降臨了。城裡的餐廳和咖啡館,都將小桌椅放到門外。有時空氣中還是乍暖還寒,椅子上都放好一張薄氈,架起太陽鏡的瑞典女郎坐在室外喝咖啡,就用氈子蓋在膝蓋上。跟朋友聊天久了,太陽也移位了,氈子就變成披肩,也沒擋春夏室外fika的樂趣。

北歐小國瑞典是個盛大的咖啡民族,每人每年平均飲八公斤咖啡。我認識的瑞典人無一不是咖啡癡,喝黑咖啡如飲水的大有人在。追溯源頭,咖啡是十七世紀末從歐陸國家傳入瑞典,而咖啡屋文化則源自十六世紀的波斯。十八世紀的斯德哥爾摩城有約五十家咖啡屋,起初的顧客都是貴族階層,慢慢開始有富裕男士們工餘到來聚首,討論政治或者下棋消遣。

連鎖咖啡館近年在瑞典開得如雨後春筍,各類咖啡比起我在香港幾家大店試過的水準都要高,尤其是瑞典人最熱愛的牛奶咖啡cafe latte。每家咖啡店的室內裝修跟品牌設計亦很有心思,舊皮沙發和大木箱作咖啡桌,綠葉大盤栽也少不了。咖啡杯的挑選、托盤的平面圖案、店內牆上餐單的手寫字款等等都養眼非常。

但問題就出自這個「養眼非常」。當一個商場裡有三間同樣商號的咖啡店,當舊皮箱在下轉一個街角又再出現,營造出來的氣氛便沒甚意思。這樣的現象和感覺,想你在香港一定明白。

北歐人對設計注重無處不在生活中,人漸漸給培養成觸角。我就是如此,更遭的是越發有要求。連鎖店咖啡館的真相是公式無限延伸,影印本重覆再重覆,我便感覺厭悶。或許應多謝它們將城市的悠閒性格描繪添色,但同時承擔著減弱街頭多元面貌的罪名,可大可小。

於是我開始走入一家又一家獨立或微小咖啡館。每到瑞典國內大城小鎮,都刻意去發掘它們。有時是幾十年的老店,櫃面有位阿嬸坐鎮。有時是城中小巷連門牌都欠奉,但門外永恆有本地人站著呷咖啡的,經驗告訴我,這種神秘式小店肯定是奇葩。

我城哥德堡做得最一流latte的小館就是如斯給我發現的,看著型男兄弟店主站在擦得發亮的大型不銹鋼專業意大利espresso機前,十級專注在逐步「釀製」我的咖啡,已然是賞心樂事。另一家黑媽媽的,大焗爐就在櫃檯後面現場烘烤咖啡豆,每天午飯後熟客都來排長龍,順便點個小甜包,移開幾步靠在人叢中的小高桌或大窗前的老木凳,喝著聊著。好可惜這幾十年老店抵不了租金大加,幾年前結束了。

斯德哥爾摩的咖啡店處處是,一家叫String的,傢俱湊搭、隨心所欲的微亂,很討年青人歡喜,因為在家的感覺很濃。另一家老店充滿老人家和帶同嬰兒車的媽媽和家人們,有歷史的建築物,有美味的糕點,很容易可以在裡邊泡上兩個小時。南部馬爾默,朋友帶我去一間自家烘焙咖啡豆的幾百年老屋,本身已是旅遊景點,古老木地板踏出支支響,上佳的咖啡在手,我們也加入成為最懂享受咖啡的瑞典人。

image25
Photo: Fanny@trettiosjukvm

/刊登於東方日報免費刊物FLASHoN 六月號內專欄The Scandinavian。

別有洞天小酒店

說香港人是旅行精實不為過,任社會情況每周平均刮起一次十號風球,任每天走到街上或落地鐵感覺如踏進外星世界,大部份香港人都咬著牙關說:生活依然要繼續的。壓力越大,工作越辛勞,就更需要獎勵自己。

周末短程到曼谷或東京打個轉是等閒事,適逢例期再連取幾天有薪假期,就把握機會出個遠門。近年見香港朋友越飛越遠,目的地的選擇不再只是倫敦紐約巴黎大都會,由懷舊情懷處處的緬甸到秘魯Machu Picchu。北歐各國亦然,普遍印象已不再是「又遠又貴」,大概有賴幾年前芬蘭航空大展拳腳,香港直航飛北歐吸引到不少香港人。

有香港朋友正在籌備北歐極光之旅,此等一世人一次的旅程,自然瞓身投入,不計成本。瑞典北部每年由藝術家現場嵌鑿建設的冰酒店、芬蘭的正宗聖誕老人村,都是指定遊點。不能錯過的還有讓你攤在大床上觀賞極光的野外雪地玻璃屋酒店,浪漫到不能,也貴到不能,同刊作者項明生上期都介紹過。

一般歐洲人出門旅行的習慣很不同,都寧願花錢在觀光上,住宿方面反而沒比香港人講究,所以一流的resort都盡在亞洲。反而別緻的二線酒店、小旅館,在歐陸以致北歐都多不勝數。大家自費來北歐旅遊的話,都很少會入住豪華大酒店,一來選擇不算多,二來確是很昂貴,服務和設備猜也拍不住亞洲的。

歐洲的Boutique Hotel標榜有品味的室內設計,一室傢俱、擺設和用品跟傳統酒店格局相反,未必是頂級名牌,卻大多是本地或歐陸的獨特出品。房間面積通常都不大,但總能營造出有型特別,甚至溫暖的家的感覺,對旅者來說,確是另一體驗。

瑞典斯德哥爾摩有不少這類酒店和小旅館,許多都位於城中幾百歲的老房子。我每回去都嘗試找找這些大路以外的選擇,先在網上搜尋,再讀其他人的評語,結果幾回的住宿經驗都不俗。最近到的一家位於國立博物館旁,我們出了地鐵站,找了好一會,才發現眼前這棟古典房子的門牌寫著Lydmar Hotel。

20140424-182536.jpg

小酒店很受鄰國丹麥遊客愛戴的原因,我猜是因為其地點跟格調都非常不大路。窗外遠眺對面舊城名島Gamle Stan的瑞典皇宮,前面是河畔散步長廊,這家小酒店的餐廳是城中熱點,裡面有大小不同的餐桌和皮沙發、滿牆大架上滿是書、老收音機和精緻擺設,跟其他的北歐簡約式餐廳很不同,滿有溫暖感。而食品確是一流,我點了厚三文魚配沙律,微煙效果可口,連伴碟的烤薯塊和蛋黃奶醬汁都吃清光。

酒店裡的古老拉閘升降機還保留著,只容得下兩位瘦人,超過十呎的樓底和大窗戶的確讓人連呼吸都大啖一些。酒店沒有經典式大堂,一張長桌和沙發便成。我們在閒坐時,俊男員工把胖團團的沙皮小狗領出來,說今天牠一起來上班。就是這些親切的隨意,令我繼續喜歡在歐陸旅程中尋住小酒店。

/刊登於東方日報免費刊物FLASHoN 三月號內專欄The Scandinavian。

屬於北歐的時裝

冬天的北歐街頭實在太冷了,沒有太多人會留連。人人身上都是一件黑色大衣,映照在雪地上成為強烈對比。我城靠海,冬日的風吹在臉上冷得刺痛。日常生活裡,城中人步伐微急,為了趕上巴士火車電車、為了逃離寒風竄進室內。人們把黑色外衣的大帽子也戴起來擋風雪,臉蛋都收藏在內,視線焦點只能集中向前望,一團團黑影在行人道上移動,是為北歐城市冬日裡最常見又帶點詭異的畫面。

那件黑色冬季大衣一定是北歐人的標誌。一般瑞典人鍾愛功能式外衣,先決條件是防水擋風與長身設計,細節可以五花八門,女裝款式也有修腰款式。大部份人都選擇深色,尤期是較實用的黑色,仿佛勢要跟黑沉天融為一體。穿上身後拉鏈拉盡,厚圍巾加帽與靴全副武裝,更窈窕的身型都給遮掩盡,大煞風景。羊毛大衣一定好看得多,但是領位袖口和衣擺一律入風,我就覺得不夠暖,而且給雪雨打下會濕,不夠功能型外衣實際。

我有時覺得時裝是不屬於北歐的,短暫的夏季也不能讓人盡情創作和享受街頭風格,一切都需要跟著氣候走。然而近年北歐的時裝設計師逐漸受外界注目,於所謂的簡約北歐風尚裡,北歐出品一直以優質物料和設計兼一流結構為武器。焦點不在時裝衣物的表面圖紋,而在內裡乾坤,這正是瑞典時裝設計師最強之處。

一如每年冬季舉行的Stockholm Fashion Week,名堂為時裝週而實際天橋騷只為期三天。小國小騷卻一年比一年吸引國際注視,英國Elle UK,意大利Vogue 以致知名時裝界記者都成第一行座上客。今年各瑞典品牌的秋冬季展屢見驚喜,Ida Sjöstedt用刺繡通花創造出如童話的夢幻世界,姊妹組合Dagmar從畢加索的立體時期提取靈感,Carin Wester以匠功探討前所未有的圖案構造,Oscar Jacobson將男士便服格調級數來個大提升。

以上一等瑞典知名設計師施展的魔力,攜手營造今年秋冬季潮流,例如Whyred超大碼的大衣和鬆身長褲同時有優美剪裁,J Lindberg的男裝大衣跟西裝都以優雅為重,卻不失時代感,配上適量的穿著態度,自會是今年北歐都會的潮流。Teddy毛毛熊亦將以暖洋洋的物料進駐冬季時裝,舒服窩心是關鍵詞。

斯德哥爾摩時裝週另一更有趣焦點,是先由Rookies評審挑選出十位新晉設計師,去年內以不同姿態型式曝光,大結局就是時裝週內的大騷。這個饒有意義的計劃自2005年由瑞典時裝委員會推動,目的為支持給推廣新冒起的瑞典時裝品牌。

Image

十位設計師當中以Isabell Yalda Hellysaz最惹注目。她在伊朗出生,瑞典長大,到英國進修,並在2012年於倫敦時裝學院以全班最優秀之態畢業。最為人熟悉的作品一定是Lady Gaga 去年大碟Artpop 封面那副遮足大半張臉的太空眼鏡。Hellysaz對顏色的運用是黑白灰銀米的非常北歐色調,而設計風格則趨向歐陸的時裝大號格調。也一如北歐人的習慣,她喜歡放慢腳步,刻意將生產過程拖慢,聚精會神在作品的手工和細節上,追求時裝的真精髓。

/刊登於東方日報免費刊物FLASHoN 三月號內專欄The Scandinav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