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方芳方悠

北歐小學生活

上期寫了大女兒在瑞典上第八年級,即等同香港中二的學校生活。今期延續陣線寫二女兒的小學生涯。

二女兒今年十一歲,上小學五年級,全班共有44位同學,分為兩組各佔一個課室。班房裏的桌椅排列成U字形,每個月轉座位一次。瑞典教育著重小組合作,不時在課堂上討論或一起做作業,座位安排確保孩子們跟不同的同學們組合。

每天上課時間由八時一刻至下午一至二時半不等,每日只有四節課,每堂最長為一小時。每天兩節小息由十至三十分鐘不等,長小息時所有同學都要落樓下校園呼吸新鮮空氣,不許留在課室。五年級的學生屬學校裏的大孩子,活動範圍較廣,可以到校園後山的小林和對面的公園玩耍或附近的唯一家士多小店買糖果。

女兒性格好動,告訴我有些女同學小息時喜歡聚在一起聊天,她就寧願去林中爬樹,或者跟男同學們玩乒乓大球。原來那是操場上一張混凝土兵乓球桌,大孩子們用手掌來回拍打體積如排球的大波,非常好玩。去年她擔任「健康風紀」,在小息時帶領低年級的孩子們一同玩遊戲,學期尾時全隊風紀隊員齊齊免課半天跟老師領隊去看電影。

女兒小學有一項規定我認為非常好的,就是第一節課老師點名後,同學們都要將手機關上,放在課室角落的櫃子裡鎖起來,直至最後一節課才取出,保證孩子們專心上課。

學校八個科目分別為:瑞典語、數學、英語、自然、社會、體育、音樂以及木工/縫紉。瑞典語和數學科每天都有,英語每週上兩堂,其他科目上一堂。我問女兒:「你最喜歡哪個科目?」「當然是體育!還有縫紉。我們組這學期上縫紉,現正學做座墊,明年春季學期上木工時會做張凳仔配襯。」

五年級的瑞典語文課集中學習不同文體的寫作,包括說明文和描寫文。英語堂練習讀聽寫和講。功課每星期只有三樣,老師週一派發作業,最遲週五遞交。瑞典科多數是語文練習,英語科每週從書本文章中練習十五個新詞彙。小學沒有考試,數學科每完成一個章節有小測驗,每學期有兩次大測驗。社會和自然科圍繞主題學習,例如山脈,地圖等,之後有問答式小測驗。每次的題目都事先張揚,讓同學們回家先做一次。老師每週的電郵都寫明各科功課和測驗細節,鼓勵家長們跟子女一同溫習,但事實上很輕鬆。

瑞典小中大學都是免學費的,小學和中學各科書本和練集薄以至鉛筆擦膠都由學校供應,試過正值教科書改版,學期完結後可把書本帶回家,否則要歸還學校,讓下一學年的新同學使用。學校午餐亦是免費,時段一小時,老師跟全班一起去飯堂吃。食物以自助餐形式擺放,每天供應熱葷和素菜各一道,配飯、意粉、薯蓉或者小麥穀,麵包沙律跟瑞典傳統的乾脆麵包每天必備,飲品有水或鮮奶。吃素菜的學童需要在學期初先報名,對乳類食品敏感的同學一樣,會有特別餐供應。而逢週四是素菜日,所有人一起吃。

學校也注重知識和健康的平衡,除了小息規定要落操場之外,每個學期都有兩三回戶外活動。夏天時去湖邊游泳野餐或划艇,秋天去體育館玩足一天,溜冰更是每年冬天必玩的運動。去年第一次學校去城外滑雪,每人只須付百五港元租用滑雪工具,餘費由學校贊助。十一、二歲的孩子精力充沛,同學們許多都有參加課外活動,足球隊體操舞蹈音樂騎馬什麼都有。我們家兩個大女兒就上空手道課,每週鍛煉兩次,每次回家都是兩張精神奕奕、紅如蘋果的臉龐,之後晚飯胃口份外好。

/ 刊登於2016-11-08 隨明報附送的親子周刊《happy pamam教得樂》內《半個瑞典人》專欄,每隔兩周刊出一次。

Advertisement

麻麻煩煩的少女

週六午後,秋日陽光普照,我和三個女兒坐在陽台樓梯吃午餐,每人膝上捧著的藍白花紋瓷碟,是我幾個小時前在區內的二手店找回來的寶物。芬蘭瓷器老字號Arabia的出品,估計年紀比女兒還要大,每隻十元。我喜孜孜地用四隻新買的舊碟,盛著是日午餐碟頭飯,覺得今天的青檸焗魚配菠菜蓉、以及白飯和青豆番茄沙律都份外美味。

於是隨口問身邊二女兒:「隻碟好麼?」
「為什麼我會認為這隻碟是差的?它不過就是一隻碟而已,無論怎樣食物都會同一味道。」十一歲的她一輪嘴回答我。緊貼這唇槍句末,居然是她吐出的一聲胃氣,盡把剛才的氣勢即時趕絕,完全反高潮效果,我跟她都忍不住一同哈哈笑起來。然而阿娘我條氣仍然有些不順,忙不迭強調:「我覺得如果隻碟靚的話,會連帶食物也變得份外好吃囉。」

二女兒從小到大都不是甜甜微笑那種女孩,這兩年成天跑跑跳跳,手腳如橡筋般拉得長長,看上去像十三四歲。說話速度又快,總要把事情始末鉅細無遺地表達方罷休。「窒頭窒勢」的技術大概傳承自她母親年輕時的性情,年紀踏入十字頭之後更發展神速。加上瑞典學校教育強調獨立思維,訓練孩子信任自己的想法,女兒有潛質培養出比原作者阿娘鋒利百倍的舌劍。上述那「隻碟不過是隻碟」的大條道理不過是其中一個例子。面對自己的這位出品,有時我感覺如照妖鏡,往往聽完她發表意見後都不懂得反應。

那邊廂性格截然不同的十三歲大女兒亦不甘後人,踏入青春期後,間中給媽媽送上一副側頭鐵面表情。例如我著她從房間出來幫忙切菜,叫了第三次終於現身,不發一言,腳步踏得重,額前髮蔭掩著半眼,動手開水喉沖青瓜的手勢潛藏著負面式的利落。看來她立定在未來幾年,自己的少女角色將會走沉默是金式,以身體語言表達其不滿。

廚房爐灶未開,我嗅到空氣中有兩團火同時漸漸上升,阿娘我先開口:「我都想回家後攤在床上追動畫啊!但是個個都肚餓,我需要你幫手才叫你,那就唔該就請你立即出來!」你大概想像到現場氣氛跟女主角A的漸大聲浪。其實我體內正在翻騰,邊罵邊在回憶中搜索著那個挽著媽媽手的溫柔甜美小女孩,我的第一個骨肉。面前的人兒卻借來包青天塊面,還盤著雙手眼露脾氣。你發怒於是我發老:「你不想做便不做好了,別給我這樣的表情!」她眼神稍緩,換上了絲絲委屈,半哭語氣吐出一個字:「nej!不。」我心想:「即係點?做定唔做?」她隨即轉身開始切青瓜,應該是見惹怒媽媽,不敢造次了。

罵人是一件傷人兼累己的事,我好憎自己鬧女。可以不鬧嗎?當然可以。可以先行開一下自己冷靜下來才再開口嗎?當然可以。之不過當少女荷爾蒙遇上疑似更年期症候群,兼時鐘追向黃昏六時,兩個隔代而血肉牽連的女子要糾紛起來,的確可以包羅鎖碎無謂、誇張滑稽,由暴風前夕上演到十號風球,式式俱備款款齊全。

猶幸我們一屋人都不記仇,熱帶氣旋來得快也去得快。二女兒跟我擅長轉換話題,好快把剛才的小嘴戰拋諸腦後,當是又一場技術交流。有時我自覺罵過了頭,會待雙方停火後主動用大人對大人的說話方式跟她解釋緣由,希望她學會更加體諒。問她是否明白的時候,她會硬朗地點頭,好有俠女講和的風範。

大女兒我知道我不用愁,她內心依然是那個溫柔的可人兒。縱然見她不住低頭繪畫的日式少女動漫角色有時手執長劍、嘴角瀝血,我明白那些是她連自己也暫時未明瞭的某些情緒。以顏色和點線面,以她自己的十指疏通體內那一團雲。於是當她提出:「媽媽我找到個英國網店賣顏料最平」,我二話不說跟她並肩上網shopping,猶如她小時候牽著我的手一樣。

至於三女兒,四歲小鬼已嶄露頭角,把口比二家姐毫不輸蝕。但我先不理將來,好趁她臉蛋豬腮仍在先錫個夠本。

/ 刊登於2016-09-27 隨明報附送的親子周刊《happy pamam教得樂》內《半個瑞典人》專欄,每隔兩周刊出一次。

瑞典小學測驗

父親在家庭群組聊起香港學童的生活,功課加補習兼興趣班,孩子都沒時間或精力去玩。老人家慨歎道:「家長們,救救孩子吧!勿助長社會上學習的歪風。」

便想談談瑞典小學的學習情況。

十歲二女兒上小學四年級,自然科上週有測驗。兩星期前,老師講解課文內容後,同學們分成小組一起做作業,互相幫忙時有助孩子加強理解,有需要時才舉手問老師,回家後不用做功課。這是有老師在場,學生自習的第一步。

後來老師派發測驗試題,孩子有整整一星期在家回答,說明可以查核書本,可以上網找資料,可以問爸爸媽媽,做完後父母需要簽名交回。期間老師有傳電郵 給家長們,詳細寫明測驗課題,在班上做了的準備和家課提交日期,提醒父母可以的話幫忙一下。我們吃飯後,丈夫跟女兒溫習,見她有興趣便越聊越遠,說到化學 方程式,也忘了原來的試題。後來大家有點倦,就說明天再續。沒有壓力,時間充足,老師家長跟孩子都清楚情況,這是輕鬆學習的第二步。

測驗日老師發放同一張A4紙,九條圍繞冷熱空氣及天氣的題目,同學們有一小時回答,交卷後可自行在座位上看書畫畫。九條題目中有七條是理解題,逐一 列出:(1) 為何太陽對植物重要?(2) 雪和水的分別是什麼?(3) 為何我們先看見閃電,然後才聽到雷聲?(4) 絕緣物質的意思是甚麼?(5) 舉兩例解釋鳥兒和動物在冬天怎樣存溫的?我們人類呢?(6) 為什麼放在鐵煎鑊上的金屬鑊鏟也會變熱?(7) 枱上的一碟熱湯隔一會便變涼,為何它不會由始至終一樣熱?至於其餘兩題目,一為配對各式天氣量度工具的功能,另一為地平線圖,需在適當位置上填寫氣流和氣 壓情況的配對答案。自然科學是有趣生動的,日常的自然現象如魔術,點解會咁嘅?這是追求孩子學得開心,學得通明,懂得表達的第三部。

再收到老師電郵:「自然科測驗成功,孩子們好叻啊,你們應為閣下的子女自豪!孩子會把測驗卷帶回家給你們簽名。」女兒回答熱湯一題:「蒸氣從熱湯中 上升,湯碗也熱,所以也向周圍散發熱能,於是熱湯最後變涼。但是還有大把其他方法令熱湯變涼,但我只寫這個先。」見老師在旁邊還畫了個笑臉,而女兒的串錯 字,老師也沒改正,因為那非重點所在。

160331

瑞典小學功課很輕鬆,四年級每週只得瑞典文、數學和英文各一樣功課,逢週二下午有額外一小時課,讓孩子一起做家課,隨時可以問老師。女兒學習進度沒 大問題,老師任她選擇,有時見天氣好,她會跟同學落校園打韆鞦。各科測驗也是沒分數的,三年級起有全國學科測驗,作用是教育評核及適度調整學習制度。不用 特別溫習,題目及形式是孩子們熟悉的。這是瑞典小學教育緊記著孩子放學後有時間玩耍,跟家人過輕鬆日常生活的最重要一步。

/刊登於2016-03-31 明報副刊Nordic Living專欄(逢周四刊出)

開門人

161117

去接豆豆放學,出來遇上新月半空掛,媽媽月亮啊!是新月呀豆豆,慢慢會變成圓圓滿月的,我說。就算遇上了第九十九回,在小孩子眼裏每一次仍是新鮮的,興奮的。相若的心情,很間中很間中,我仍然會有。

上周末短遊倫敦,第五抑或是第六回去,行程交通住宿事前安排妥當,身邊有兩個女兒,就有責任。

上個世紀第一次去歐洲,年青力壯膽大包天,有力背著廿多公斤大背囊,到達每一個中央火車站都是新鮮,都是興奮,都沒有事前安排半滴。先找換當地貨幣,唱零錢,找電話亭,揭開手中的Loney Planet字典,按電話號碼找當地的青年宿舍,由最便宜價開始。啊有床位就訂,沒床位就繼續打電話去下一間。之後乘公共交通,按地圖找地址,入住填表核對護照甚麼的,就這樣半天消去。人,卻一直興奮。

帶孩子去看世界,他們的興奮很直接,手腳表情說話同時盡情盡歡,這個時候,就有一種微笑慢慢在我之內升起。並非自覺使命又一完成的滿足感,反而是借用開門人的身份,用可用的時間和能力,暫時把守一道又一道世界之門,讓女兒一二三伸首伸手去瞧去捉。

世界很好,也很壞。在倫敦唐人街吃完叉燒飯,拐個彎就見到坐在地上的一對男女無家者。方芳和悠悠看中同一雙好質素皮靴子,也是我鍾情的綁帶素款類型,正價七百多,比我們三個的來回機票總數還要貴。家裡明明鞋櫃滿滿,我說你們決定買的話回去要付我兩百。然後悠悠斷言說那我不需了,方芳則愛難斷。

晨早新聞報導大衛寶兒死訊,灰天暗地的倫敦內容豐盛。世界很好,也很壞。媽媽不過是女兒生命的開門人。

和女兒在廚房蜜語 

「方芳,來幫手!」

黃昏五六點做飯的時候,我總會叫女兒們幫手。一來知道她們功課不多也不趕,二來懂得煮飯洗衫吸塵是生活基本技能,跟背學乘數表同樣重要。曾跟瑞典一位中國留學生聊天,獨女的她以前天天吃媽媽的愛心飯,自己不懂下廚,如今天天吃超市買來的即食品,又貴又悶云云,結果買了個飯煲從頭學習自煮。

在廚房切菜炒麵是跟孩子閒聊的最佳時機,尤其是女孩初長成踏入麻麻煩煩的青春期。經過多次實驗證明,想達成孩子自動傾吐的企圖,媽媽的開場白最宜採用精準的提問組合:「你們一夥朋友仔今天聊了什麼最好笑呀?」果然奏效,女兒未開口已在嘻嘻暗笑:「莎拉暗戀的那個男生今天扮cool哈哈哈哈… 不過莎拉也佯作沒看見呀哈哈哈哈…」

十二、三歲的女學生正值學生時代最開心的歲月,無無聊聊又可以笑一餐。「那麼那個男生知不知道莎拉暗戀他?」媽媽當然要八掛。「不知道呀。」女兒答,我反而更肉緊:「真是喜歡就要說呀,你們都鼓勵她啊!」

都2015年了,誰還會在說中學生不應談戀愛?瑞典少男少女多早熟,也自小在開明的社會和家庭中成長,學習到愛是生活中自然和重要的一環。小朋友在家裡見慣爸爸媽媽親觸擁抱,以身體本能表達關懷愛護,不分年紀。大女兒見四歲妹妹投在媽媽懷裡不禁說:「我又要抱!」我當然也給大個女內來個肉緊熊抱。我自己是浪漫派,相信愛情要來便來,難道各位忘記了?感受愛的能力無分年紀,懂得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學懂無所畏懼地去愛人,其實也是邁向快樂生活的一種技能。我希望我們的孩子能懂得。

photo

兩年前第一次知道讀五年級的十歲女兒交了男朋友時,心情有點驚訝,沒想到那麼快,但同時有更多甜蜜情懷湧上心間。相愛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事,女兒年紀小小就體驗到,我簡直有點妒忌。當時我佯作沒兩樣,閒閒地問著,慢慢知道得更多,內心的輕微擔憂也就褪去了。幸運小男生在小一已認識,比她低一年級,金髮長及肩,有點瘦削,笑起來跟他母親一模樣。記得那年一年級聖誕前夕慶祝活動中,他穿上白色長袍,頭戴金環,跟一眾小女孩看齊打扮為聖女露西亞,跟大夥兒列隊邊唱聖詩邊步入課室。一般瑞典人也同意性別跟喜好沒有必然關係,難得爸媽和老師也支持他,尊重他的選擇,男扮女裝在大家眼中也不是甚麼一回事了。

女兒和奧古斯這兩小無猜沒有約會拍拖的習慣,只試過一次周末一起去城裡看電影,因為他媽媽有贈券。女兒告訴我:「我們常常小息時一起玩耍。」學校長假期時,奧古斯和家人通常都會去鄉間祖母處渡假,我們一家也活動多多,「我們有發短訊聊天的。」暑假前學校結業禮,離別前他倆在走廊互送禮物。奧古斯遞上一盒心形朱古力,女兒送他一枝紅玫瑰。奧古斯媽媽微笑告訴我:「我們昨天黃昏一起去買的。」看來我和她兩位母親也覺得這對小情人煞是可愛。

最近我們又在廚房邊做飯邊閒聊,女兒忽然轉換話題:「媽媽我想告訴你,我跟奧古斯分手了。」噢,神不知鬼不覺啊。「我轉了校,我們沒常常見面,還是當朋友好。」語氣還輕鬆。「你有沒有不開心呀?」我問。她搖搖頭。「奧古斯呢?」「少少啦。」

少女的初戀就如此這般飄遠了。將來大個女,都一定會記得這段經歷。可愛甜蜜不過是我的主觀,或許她內心的感覺更廣闊深刻。後來我問可否把這故事寫出來,她先「嗡起鼻哥」,我說:「謝謝你從頭到尾主動跟我說!我希望更多媽媽都會像我般幸運啊!」她便點點頭,繼續嗡鼻。

/ 刊登於2015-12-15 隨明報附送的親子周刊《happy pamam教得樂》內《半個瑞典人》專欄,每隔兩周刊出一次。